索 引 号 | 640400017/2022-00061 | 发文时间 | 2022-04-24 |
发布机构 | 固原市农业农村局 | 文 号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标 题: | 龙8vip官网登录办公室关于印发固原市特色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2021—2025年)
特色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固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基础,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和《固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重要意义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必须牢牢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特色农业全产链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一)发展特色农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聚集更多资源要素,挖掘农业更多功能价值,丰富更多业态类型,形成城乡资源要素顺畅流动,产业优势互补,市场有效对接格局,乡村振兴的基础才能牢固。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支撑。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发展特色农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的留给农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才有基础。
(三)发展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农业技术物质装备提升,更体现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特色农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第二节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突出抓好草畜产业转型升级,马铃薯产业优化提升,清凉蔬菜提质增效,特色种养业培育壮大“四大工程”,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全市特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分别达到140万亩和57.11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5%,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65%,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十三五”时期,粮食生产实现“五年连丰”,2020年达到91.3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引进福建融侨,山东水发,宁夏凤集,长江医药等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和实施了宁夏六盘山肉牛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1个,五河流域农业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85亿元,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14万头,马铃薯,清凉蔬菜,小杂粮(油料)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4万亩,27万亩和70万亩,农业总产值达到161.5亿元,特色产业提供农民人均收入5200多元,比“十二五”末增长了1.8倍。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全市培育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56家,家庭农场791家,带动7.75万户26.95万名农户进入大市场。新开拓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蔬菜外销窗口11个,新建“菜篮子”连锁超市11个,创响了“六盘山清凉蔬菜”“固原黄牛”“西吉西芹”“彭阳辣椒”区域公用品牌和“六盘山杂粮”“固原马铃薯”“固原中蜂”等农产品品牌。
(四)休闲农业实现新突破。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发展观光农业,采摘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新业态,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中国最美丽田园1个,国家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自治区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2个,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个,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55家,年接待人次200万人,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带动2万农民脱贫。
(五)电子商务迈上新台阶。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农产品外销电商企业97家,打造电商扶贫示范村20个,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5亿元,“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商会助推,金融扶持,大众参与”的农村电商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节发展基础
地,水,人是特色农业发展三个关键要素。全市耕地质量普遍不高,水资源相对贫乏,农村劳动力价值低,特色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必须提高耕地质量,扩大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一)农村耕地。固原地貌类型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地多,川地少,高标准农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7.8%,粮食亩产量只有290公斤,比全区低85公斤。从我市“坡改梯”实际效果来看,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变“三跑田”为“三保田”,粮食亩均可增产15%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化水平也将大幅提升。“十四五”时期,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提高10个百分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将提高7.4个百分点,预计新增粮食产量8万吨以上,农业产值1亿元以上。
(二)农业灌溉。固原市境内水源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三大类,目前农业供水工程可供水量23419万m3(含3470万m3非常规用水),计划争取黄河水用水指标2000万m3,泾河水用水指标4000万m3,农业灌溉用水量可达到29419万m3。按照自治区农业灌溉控制用水量标准核算(拱棚蔬菜为260m3/亩,露地蔬菜为140 m3/亩,玉米为120 m3/亩,马铃薯为95 m3/亩),全市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总面积可达到150万亩以上,预计新增农业产值60亿元。
(三)农村劳动力。全市乡村人口106.98万人,乡村劳动力57.16万人,目前全市农村富裕劳动力30.84万人。“十四五”时期,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将会越来越高,预计到2025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0万亩,将有12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富裕劳动力预计将达到40万人以上。应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本领,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落户小城镇,转变为“新型市民”;引导在市内招商引资企业,扶贫车间,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就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分拣包装,田间管理,物流运输等,转变为“产业工人”;引导从事休闲旅游业,特色农业生产型服务业,电子商务等个体经营,转变为“创业老板”。
第四节机遇挑战
“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是固原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特色农业发展既有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不可忽视的困难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从全国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特色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从全区看,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提出的“一河三山”生态坐标和“一带三区”总体布局,将固原作为重要支点和重要板块,对固原市发展提出新发展要求,为建设黄河流域固原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明确发展方向,必将对固原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政策和项目机遇。从全市看,全市域实现整体脱贫,固原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正迈向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新征程。市委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美丽新固原实施方案》,为固原发展定位做出准确判断,为特色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面临的挑战。在分析发展机遇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特色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特色产业规模不大。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初步形成了草畜,马铃薯,清凉蔬菜,特色种养等特色优势产业,但受区位,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存在着基地规模小,品牌不亮,市场占有份额不足等问题,基本是低端低效供给。二是龙头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培育起一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但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流通衔接还不紧密,企业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相对滞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不强。三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还不健全,联接不紧密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农户产业意识,市场意识不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必须要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抢抓发展机遇,提升特色农业发展层次,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特色农业全产链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集约化经营为导向,紧扣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手抓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一手抓龙头企业引领发展,聚集资源要素,聚焦重点产业,放大肉牛,马铃薯,清凉蔬菜,特色种养四大特色产业新优势,拓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旅融合业和新型服务业三大新业态,加快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卖原料”向“卖产品”,小产业向全链条,创品牌向创标准转变,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坚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因地制宜,优化布局。
(二)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发展现代节水型农业为核心,盘活水资源存量,扩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以有限的水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既要遵循市场规律,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又要加强规划引导,开展试点示范,强化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四)坚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的支撑作用,以培育新农民,推广新技术为抓手,为特色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要素投入向科技创新转变。
(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友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培育绿色优质品牌,构建绿色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
(六)坚持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旅融合业,生产服务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促进产加销一体化,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第三节发展路径
(一)聚焦规模化主导产业。准确定位特色农业产业,坚持龙头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抱团发展机制,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链条,网络化服务体系,品牌化营销渠道,形成广泛的利益联合体。
(二)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的“四化”要求,全面推行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广泛运用物联网,测土配方,生物防治,肥水一体化等新技术,打造一批专用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供港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增强农产品整体竞争力。
(三)发展精细化综合加工。拓展农产品初加工,支持经营主体发展清洗分拣,烘干储藏,预冷保鲜,分级分割,产品包装等;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非食用加工产品,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
(四)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冷链物流,直销配送,电商交易等建设,提升农产品产地集散分销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贮藏保鲜,低温贮运等设施,提高农产品错峰销售能力;创新发展农商直供,冷链配送,自营门店,商超专柜等新业态,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等经营模式。
(五)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个重点”,提升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企业自主品牌,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通过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平台及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开展品牌营销推介,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六)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原料基地为主阵地,产业园区为主战场,整合农资,农机,农艺,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全程专业社会化服务,建立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七)推广绿色化发展模式。坚持“绿色,生态,健康”发展理念,集成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农业生产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培育发展休闲农业,打造集生产,加工,冷链,营销,品牌和资源养护为一体的绿色全产业链经营形态。
(八)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广集农业遥感,精准控制,远程诊断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精准农业生产系统,建设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构建全过程管理数据和分析服务模型,健全市场和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发提供产品生产,质量溯源,行情资讯,供需平衡等服务。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完备,特色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特色农业内生动力持续加强,力争把固原打造为全国高端牛肉加工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有机蔬菜直供基地。
——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稳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粮食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十四五”期间,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503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分别达到340万亩和153.54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8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5%,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80万吨以上。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体系更加完善,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农村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产业融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50万头,马铃薯,清凉蔬菜,小秋杂粮(油料)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51.93万亩和75万亩,五河流域总产值达到180亿元,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00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达到475亿元,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其中:肉牛70%,马铃薯80%,清凉蔬菜80%,小杂粮75%)。
——农旅融合业优化升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开发,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5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25亿元以上。
——新型服务业类型丰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到9.5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亿元。
专栏1 固原市“十四五”时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 |||||
类别 | 指标 | 2020年基期值 | 2025年目标值 | 年均增速 (%) | 指标 属性 |
粮食 供给 保障 | 耕地保有量(万亩) | 503 | 503 | — | 约束性 |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 314 | ≥300 | — | 约束性 | |
粮食功能区面积(万亩) | 151 | 151 | — | 约束性 | |
永久性基本农田(万亩) | 395 | 395 | — | 约束性 |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91.31 | ≥80 | — | 约束性 | |
特色农业结构 | 肉牛饲养量(万头) | 114 | 150 | 1.0 | 预期性 |
马铃薯种植面积(万亩) | 100 | 100 | — | 预期性 | |
蔬菜种植面积(万亩) | 27.6 | 51.93 | 预期性 | ||
小杂粮(油料)面积(万亩) | 70 | 75 | 1.4 | 预期性 | |
中药材面积(万亩) | 16.5 | 20 | 12.7 | 预期性 | |
中蜂养殖(群) | 8.5 | 13 | 8.9 | 预期性 | |
特色农业产值 | 草畜全产业链产值(亿元) | 200 | 350 | 8.4 | 预期性 |
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亿元) | 60 | 100 | 10.8 | 预期性 | |
清凉蔬菜全产业链产值(亿元) | 63 | 100 | 9.7 | 预期性 | |
特色种养全产业链产值(亿元) | 32 | 50 | 9.3 | 预期性 | |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 56 | 75 | 6.0 | 预期性 | |
休闲农业接待游客人次(万人) | 200 | 250 | 4.6 | 预期性 | |
休闲农业年经营收入(亿元) | 1.0 | 2.25 | 17.6 | 预期性 | |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亿元) | 7.6 | 9.5 | 4.6 | 预期性 | |
电子商务年交易额(亿元) | 5 | 10 | 14.9 | 预期性 | |
产业化经营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家) | 128 | 143 | 2.2 | 预期性 |
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家) | 2256 | 2500 | 2.2 | 预期性 | |
家庭农场数量(家) | 791 | 850 | 4.6 | 预期性 | |
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个) | 76 | 100 | 3.7 | 预期性 | |
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 | 12.5 | 20 | 9.9 | 预期性 | |
生态绿色发展 |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 | 91 | 95 | 0.9 | 约束性 |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 | 85 | 90 | 1.1 | 约束性 | |
农用残膜回收率(%) | 85 | 90 | 1.1 | 约束性 | |
化肥使用效率(%) | 36 | 45 | 4.6 | 约束性 | |
技术装备水平 | 高标准农田(万亩) | 140 | 340 | 19.4 | 预期性 |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 57.11 | 153.54 | 10.8 | 预期性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65 | 75 | 2.9 | 预期性 | |
农业科技贡献率(%) | 51.5 | 65 | 4.1 | 预期性 |
第三章构建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推动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
(一)统筹特色农业区域布局。聚焦资源禀赋,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六盘山为主轴,覆盖五河流域,辐射周边山区,创建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让固原更多农产品走向市场。河谷川道区重点发展清凉蔬菜,专用马铃薯,玉米等为主的优质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土石山区重点发展以玉米,马铃薯(种薯),肉牛养殖等为主的生态农业;黄土丘陵沟壑区重点发展以优质牧草,小杂粮(油料),肉牛养殖的旱作节水农业。
(二)打造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带。围绕五河流域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产业分布特征,加快建设“5个10亿元农业产业集群”,打造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清水河流域重点发展肉牛,清凉蔬菜和马铃薯产业,建设高端肉牛精深加工基地,主食化马铃薯精深加工基地和供港蔬菜核心标准化生产基地;葫芦河流域重点发展肉牛,马铃薯和清凉蔬菜产业,建设六盘肉牛产业集群示范区,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马铃薯绿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优质芹菜主要生产区;渝河流域重点发展肉牛,清凉蔬菜和中药材产业,建设“50”肉牛家庭养殖示范区,设施蔬菜示范区和中药材生产基地;泾河流域重点发展肉牛,中蜂和休闲农业,建设优质肉牛养殖核心区,中蜂养殖加工示范区和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红茹河流域重点发展肉牛和蔬菜产业,建设肉牛“山繁川育”示范区和辣椒生产核心区。
(三)科学布局特色产业生产区域。坚持依水源定区域,依水量定规模,合理布局特色产业生产区域。肉牛养殖在以六盘山为主轴,南北延伸,包括泾源县全境7个乡镇,隆德县张程,杨河,好水,凤岭,温堡5个乡镇,彭阳县古城,新集,红河,白阳4个乡镇,原州区开城,官厅,中河,张易,彭堡,头营,三营,黄铎堡8个乡镇;以309国道为主轴,东西延伸,包括原州区寨科,炭山,河川3个乡镇,彭阳县交岔,罗洼,王洼,草庙4个乡镇,西吉县兴隆,什字,马莲,将台,硝河,吉强,新营,震湖8个乡镇,建设39个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乡镇和230个千头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村。马铃薯种植在六盘山外围山麓等隔离条件较好的区域,建设标准化种薯繁育基地13万亩;在原州,西吉,彭阳3县(区)高效节水灌溉区域建设主食化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在五县区旱作基本农田建设淀粉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区32万亩;在原州,西吉,隆德,彭阳4县区建设以地膜覆盖,设施大棚种植为主的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种植区5万亩。清凉蔬菜种植在五县(区)高效节水灌溉区域建设优质清凉蔬菜生产基地51.93万亩,其中:原州区重点建设供港蔬菜基地,西吉县重点建设芹菜生产基地,隆德县重点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彭阳县重点建设辣椒生产基地。
第二节推动特色农业集约化经营
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按照“区域布局,规模连片,集约经营”的思路,突出龙头引领,补链条,聚集群,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采取租赁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多种形式,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聚集,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订单式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提高耕地质量,持续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吸引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实现以提高耕地质量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流转土地,集约发展生产,吸纳土地流转户就近就地就业,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带动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与农民稳定增收“双赢”。创新流转模式,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聚集型,专业合作社服务型,种植大户推广型等多种经营模式,总结出可复制,能推广的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典型案例。到2025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20%以上。
第三节推动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主体,市场推动”的原则,按照“全产业链”的思维,重点围绕肉牛,清凉蔬菜,马铃薯,特色种养四大产业,加快制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制定,解决农产品生产“缺标”问题。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国家质量认证,“二品一标”认证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建立规范有效的标志使用管理制度,提升“贯标”覆盖率。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重点,推广应用配方施肥,生物防控,肥水一体化等技术,建立统一产业布局,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品牌销售“五统一”机制,打造农业标准运用示范基地;统一推介“六盘山”品牌,对其涵盖农产品从基地建设,生产技术规程,产品分级分等及质量标准等实行严格管控,推动品牌型农业发展。加强农业标化准培训,推动农民转变生产观念和市场观念,提高标准化生产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把农业标准化发展成效纳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推荐评选的考核依据,增强新型经营主体“用标”的自觉性,走出一条“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第四节推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把特色农业的根本出路放在“接二连三”上,探索建立“流通企业(中间商)+批发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基地+农户”等模式,提升价值链,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拓宽功能链,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采摘,观光,体验,康养等休闲农业;延伸服务链,发展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农资供应,病虫防治,农机服务等农业生产型服务,构建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等全产业链有机整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广订单式农业,推动农民进入全产业链,使农民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充分分享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增收收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四章放大特色农业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做强肉牛产业
坚持“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优结构优布局,健体系健机制”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农牧交错带产业结构调整,草畜产业,肉牛品种改良“三大示范区”为抓手,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为路径,建设饲草供给体系,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三大体系”,提升肉牛精深加工能力,构建一二三产融合,上中下游一体,产供加销互促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高端牛肉加工基地,六盘山肉牛产业集群示范区和“小群体大规模”现代畜牧养殖样板区,打响“固原黄牛”品牌。到2025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50万头,牛肉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0亿元。
(一)建设饲料供给体系。围绕“草畜平衡,循环利用,均衡发展”思路,新建年加工能力5万吨饲料加工厂1个,全市各类饲草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青贮玉米50万亩,年产草量达到600万吨以上。其中:青贮玉米面积110万亩(其中节水灌溉种植51.61万亩),高产优质苜蓿60万亩(新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2个2000亩,新增高产优质苜蓿30万亩),一年生禾草30万亩,新增以柠条为主的优质蛋白饲料50万亩。
(二)建设良种繁育体系。组建肉牛繁育核心群,引进国外高遗传水平的西门塔尔肉牛冻精,黑安格斯肉牛冻精,红安格斯肉牛冻精等优质新品种,培育打造西门塔尔肉牛繁育群,黑安格斯肉牛繁育群和“固原黄牛”新品系。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新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个,规范提升自治区级肉牛良种繁育场3个,新建村级肉牛冷配改良点150个,打造高标准肉牛繁育示范基地230个,养殖示范户2.3万户(每个基地培育示范户100户以上,每户养牛5头以上,其中基础母牛3头以上)。推进肉牛品种改良,每年推广优质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冻精50万支,肉牛改良率达到100%。
(三)建设标准化生产体系。依托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和专家团队,按照科学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要求,实行统一肉牛品种,统一规范防疫,统一饲养技术,统一供饲标准,统一回收标准,统一排污规范,统一涂寨标准,统一肉牛品牌“八统一”和人畜分离,品种分离,繁育分离,犊母分离,阶段分离,雨污分离“六分离”建设标准,以规模化养殖场为引领,以高标准养殖示范村为重点,以“50”家庭养殖为基础,积极推动肉牛“出户入园”,打造六盘山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12个,新建规模养殖场80个,打造万头肉牛高标准养殖乡镇39个,千头肉牛高标准养殖村230个;建设肉牛养殖“出户入园(场)”432个,入园肉牛75.5万头,“出户入园”率达到80%以上。
(四)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支持福建融侨,山东水发等龙头企业建设肉牛现代化屠宰加工生产线,加大特色牛肉产品,特色风味产品,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力度,引进胴体分级加工,分割包装技术,开展冷鲜牛肉生产和熟制品加工,开发优质高档休闲类牛肉产品,延长肉牛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全国高端牛肉加工基地。到2025年,建设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2个,年屠宰加工肉牛30万头以上,屠宰加工率达到80%,精深加工率达到20%,肉牛加工转化率达到70%。
第二节做精马铃薯产业
坚持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四业并举”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发展产业化为路径,建设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绿色标准化商品薯生产基地“两大基地”,建设冷链流通保质贮藏体系,综合精深加工体系“两大体系”,构建集研发,生产,推广,储存,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马铃薯产业体系,打造全国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马铃薯绿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马铃薯产品深加工基地,提升“六盘山马铃薯”品牌影响力,打响“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金字招牌。到2025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其中节水灌溉种植专用马铃薯50万亩),产量达到25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
(一)建设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依托宁夏农科院固原分院(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固原分中心),每年优选引进马铃薯优质种苗200万株;改造提升原州天启,西吉佳立和恒丰3个马铃薯繁育中心,以主食化,淀粉加工型,菜用型为重点,年繁育马铃薯原原种1.5亿粒;以六盘山外围隔离条件较好的地区,新建原种基地3万亩,一级种薯基地12万亩,年繁育优质种薯30万吨,其中50%保障当地生产,50%供应新疆,内蒙及广西,云南等地,开拓南方冬作区及中原早熟种薯市场。
(二)建设绿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统一优质种薯,统一生产规程,统一病虫防治,统一田间管理“四统一”管理模式,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统防统治,有机肥应用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创建整乡推进万亩抗旱增产示范标准化基地10个,创建西吉县优质专用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市建设马铃薯绿色产品标准化基地87万亩,其中淀粉加工型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37万亩,企业专用薯和优质菜用型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年生产商品薯240万吨以上。
(三)建设冷链流通保质贮藏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智能化马铃薯恒温气调库,改造提升万吨以上马铃薯贮藏窖30座,配套冷藏运输车辆10辆。到2025年,全市马铃薯标准化贮藏能力达到100万吨。
(四)建设综合精深加工体系。依托河北雪川等龙头企业,开展马铃薯主食化精深加工,拓展延伸马铃薯产业链条,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年加工鲜薯80万吨。整合全市现有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能重组,环保许可等手段,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组建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联合体,推动马铃薯淀粉,全粉加工转型升级,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年加工鲜薯100万吨。到2025年,全市马铃薯加工转化率达到80%。
第三节做优清凉蔬菜产业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兴菜,订单种植”的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为路径,面向大市场,推进大生产,搞活大流通,建设清凉蔬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和市场营销体系,冷链物流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三大体系”,提升清凉蔬菜加工能力,构建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分销,配送综合调配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打造全国绿色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有机蔬菜直供基地,打响“六盘山”清凉蔬菜品牌。到2025年,全市清凉蔬菜生产面积达到51.93万亩,95%蔬菜产品整体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产量达到25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
(一)建设清凉蔬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围绕“四大片区”建设,按照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六统一”管理模式,建设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五优”清凉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十四五”期间,全市改扩建工厂化育苗中心10个,年育苗能力达到8000万株;新建清凉蔬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30个,标准化蔬菜示范园50个10万亩;建设供港蔬菜基地20万亩,新增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2万亩,高标准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95%蔬菜产品整体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打造全国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二)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树立由抓“田间”向抓“龙头”,抓“市场”转变的经营理念,加强气调库,预冷库,冷藏车等立体冷链设施建设,推进冷链系统与现代物流相结合,培育蔬菜冷链物流龙头企业5个,合作社200家,新建高标准万吨气调库1座,3000吨2座,1000吨7座,新建冷藏周转库10个(每个3000㎡),购置大中型冷藏车50辆,开展与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零散客户等净菜直销配送,保障蔬菜销售畅通和本地平稳供应。
(三)建设质量监测体系。以蔬菜批发,零售,消费“三个环节”和“产销对接”核心企业质量追溯体系为支撑,以追溯商品信息链条完整性管理为重点,在市区和五县区新建蔬菜质量监管平台6个,在市区新建蔬菜质量检测中心1个,在蔬菜集中种植的27个乡镇建立监测网店,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制度,实现清凉蔬菜来源,去向的可追溯,构建清凉蔬菜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四)提升加工转化能力。依托山东水发等龙头企业,建设清凉蔬菜脱水保鲜冷链物流项目,投产15万吨鲜菜加工项目,新建蔬菜深加工厂1座,冷链物流集配中心1座,提升清凉蔬菜分拣,脱水,保鲜,包装等初加工水平;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共建有机蔬菜专供基地,年产有机蔬菜食品10万吨,打造周边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和集散地。到2025年,全市清凉蔬菜加工转化率达到80%。
第四节做特特色种养业
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争取自治区和国家小板块经济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小杂粮新品种选育,中蜂蜂机具配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加快推进小杂粮(油料)高标准示范基地,规范化GAP中药材加工基地,蜜蜂授粉增产试验示范基地“三大基地”建设,将固原建成全国绿色小杂粮(油料)生产基地,打造地方小板块经济优势区,打响“六盘山”小杂粮和“固原中蜂”品牌。
(一)小杂粮(油料)。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的发展思路,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推进良种推广和标准化生产,扶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逐步稳定区域特色种植规模。引进龙头加工企业,整合现有加工能力,加强与食品研究院所的合作,开发加工小米,荞麦,燕麦,亚麻籽油等最具营养和药用价值的小杂粮和油料,生产健康休闲食品,提升小杂粮食药同源保健价值,延伸小杂粮加工产业链。到2025年,全市小杂粮(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7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
(二)中药材产业。依托长江医药等龙头企业,围绕“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发展,以秦艽,黄芩,黄芪,柴胡,党参,金银花,杏仁等为主导产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逐步推进中药材向优势产区集聚;以长江医药现代中药大健康产业园项目为龙头,建设中药材2000吨初加工和1000吨深加工项目,培育广州香雪,上药集团等中药饮片炮制和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制剂,中成药,中药健康食品,植物源生物农药制造,推动中药材产业由原料输出型向精深开发型转变,提升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加工能力达到6万吨以上,全产链产值达到20亿元。
(三)蜂产业。依托众天蜂业等龙头企业,按照“中蜂为主,西蜂为辅,政府扶持,规模发展,品牌经营”的发展思路,推广“企业+示范蜂场+蜂农”模式,以提高养蜂生产能力和推广普及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为重点,以“蜂业促农业,养蜂保生态,互促互保,协调发展”为核心,投产5000吨蜂蜜,200吨蜂王浆和1500吨蜂蜜醋加工项目,延伸发展蜂业基地景区化,蜂产品品牌化,蜜源基地“观光+体验”化等蜂产业新业态,全面释放一二三产业融合“叠加效应”。到2025年,全市蜜蜂饲养量达到13万群,年产蜂蜜1500吨,全产链产值达到8.8亿元。
第五章拓展特色农业发展新业态
第一节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一)拓宽农产品初加工。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果蔬,畜禽等鲜活产品,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设施,实现减损增效;粮食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实现保值增值;饲草,柠条等非食用类农产品,重点发展切割,粉碎,打捆,烘干,颗粒,编制等初加工,开发多种用途。
(二)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粮油生产企业引进烘干,冷榨等技术,开展快捷食品,营养挂面,亚麻籽油等精深加工;鼓励马铃薯加工企业开展淀粉,全粉,薯条薯片和主食化产品精深加工;鼓励畜禽加工企业开展冷冻肉食品,分割鲜肉制品,熟肉制品,休闲肉制品精深加工和低脂肪,高蛋白,低热量复合肉制品研发生产;鼓励蔬菜加工企业开展非发酵性腌制品,发酵性腌制品和干菜类制品精深加工。
(三)推进综合利用加工。鼓励龙头企业和农业产品加工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采取提取,分离,制备等技术,提升麦胚,米糠,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畜禽骨血等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品,提升增值空间,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第二节做活农旅融合业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改造提升工程,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布局发展采摘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度假等新业态,打造特色农业发展新高地。
(一)体验农业。在城镇近郊区,打造一批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市民农场,引导农民将部分土地出租给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在闲暇之余进行耕种并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市民体验劳作之艰辛,尽享收获之愉悦。农场内要配套建设简易管理用房,满足“农场主”休息,聚会和放置农用工具的需要。到2025年,全市打造市民农场100个,接纳城市居民能力达到5000家(每个农场接纳50家),实现土地租赁收入500万元。
(二)采摘农业。在交通便利,环境整洁,风景优美的乡村,打造提升一批以蔬果采摘为主的采摘园,满足城镇居民归回自然,融入自然的愿望,吸引游客深入园区开展名特优新果蔬观光采摘活动,尽享游览田园风光,采摘,品尝,收获之乐趣。到2025年,全市打造提升采摘园100个,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
(三)休闲度假。在乡村旅游景观所在地和城郊区,打造提升一批星级农家乐,乡村民宿,利用烂漫山花,景观梯田,自然风景,田园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以消遣娱乐,休憩疗养,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吸引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到2025年,全市创建星级农家乐200以上,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以上。
第三节发展新型服务业
新型服务业是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应运而生的第三产业,业态类型丰富,经营方式灵活,发展空间广阔。
(一)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适应特色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发展需求,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技推广,统防统治,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拓展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
(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京东,淘宝,供销e家等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鼓励返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和建档立卡户开办网店,大力发展邮政,供销等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产业,发展网络直播带货新业态,促进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到2025年,全市新培育提升电商企业200家,电商示范村100个,每个县(区)至少打造1家优质电商产业园,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亿元。
第六章激发特色农业发展新活力
第一节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坚持市县“一盘棋”,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保障,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引领生产,深化加工,科技创新,销售服务等优势,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全市培育壮大福建融侨,山东水发,河北雪川,长江医药,宁夏凤集,众天蜂业等年产值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个县(区)重点引进培育清凉蔬菜,小杂粮等年产值上亿元的流通企业1家。
专栏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
1.融侨集团固原市丰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总投资10亿元,建设10万头肉牛屠宰及精深加工项目,主要包括建设5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1套,肉牛精深加工生产线1套,15000头肉牛育肥场1个,饲料加工厂1个,有机肥生产厂1个,牛肉旗舰店10个,体验店100个。 2.山东水发浩海集团有限公司。位于西吉县将台堡镇牟荣村,总投资17.98亿元,建设10万头肉牛屠宰及精深加工项目,主要包括建设肉牛精深加工生产线1套,肉牛熟食加工生产线1个,冷链物流运输线1个,有机肥生产厂1个;建设山东水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主要包括新建冷链物流集配中心1座,11万吨蔬菜深加工厂1座。 3.雪川六盘山食品(宁夏)有限公司。位于固原市轻工业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建设专用马铃薯种植基地13万亩,带动农户种植马铃薯72万亩,其中:种薯基地4万亩,加工基地9万亩,建设40万吨主食化加工厂。 4.宁夏长药良生制药有限公司。位于固原市西南新区,总投资13亿元,在固原市建设制药生产及中药材交易场地;建设1家高标准GMP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固原市中心城区建2家国医国药馆,在每个县(区)建1家国医国药馆;全资收购,兼并或控股改制固原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并以固原为总部在宁夏发展直营连锁药房800—1000家。 5.宁夏凤集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原州区中河乡潘家庄农场,总投资3.5亿元,新建200万只产蛋鸡园区,60万只青年鸡园区和年产7万余吨饲料饲料加工厂1座,年产有机肥2.5万吨有机肥料车间1座。 6.宁夏众天蜂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泾源县工业园区,总投资1300万元,新建5000吨蜂蜜生产线1条,2300平米结晶车间1栋,年产1500蜂蜜醋生产线1条,年产200吨蜂王浆生产线1条。 |
第二节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实施产业强县行动,立足特色优势产业,依托五河流域产业集群建设,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主体作用,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运作模式,用工业园区的理念建设和管理,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突出提升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数字化水平,打造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到2025年,每个县(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专栏3 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程 |
1.原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清水河流域特色农业产业带,推动肉牛产业和清凉蔬菜,马铃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建设有机供港蔬菜直供基地20万亩,企业专用薯种植基地13万亩和肉牛繁育良种基地2个,投产融侨10万头屠宰,11万吨蔬菜加工和40万吨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肉牛饲养量达到25万头,清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实现产值36.6亿元,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2.西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葫芦河流域特色农业产业带,推动草畜,马铃薯和清凉蔬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投产10万头屠宰及精深加工项目,创建西吉县优质专用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建设葫芦河流域高原芹菜片区,肉牛饲养量达到44万头,马铃薯,清凉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8万亩和16万亩,实现产值86亿元,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3.隆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渝河流域特色农业产业带,推动草畜,中药材和清凉蔬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改造提升肉牛屠宰场1个,投产中药材2000吨初加工和1000吨深加工项目,建设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肉牛饲养量达到12万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清凉蔬菜种植面积均达到5万亩,实现产值17.3亿元,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4.泾源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泾河流域特色农业产业带,推动草畜和中蜂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造优质肉牛养殖核心区,建成5000吨蜂蜜,200吨蜂王浆和1500吨蜂蜜醋生产线各1条,肉牛饲养量达到13.2万头,发展中蜂3.5万群,实现产值13亿元,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 5.彭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红茹河流域特色农业产业带,推动草畜和清凉蔬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造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乡镇4个,建设红茹河流域越夏辣椒片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7.8万头,清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实现产值37亿元,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 |
第三节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强镇
立足乡镇,发挥上联城市,下联乡村的纽带作用,聚焦一个特色主导产业,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农产品加工流通,做强休闲旅游等新业态为主要内容,推动产城融合,产村融合,提升原料基地,加工营销等设施装备水平,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全产业融合,打造综合服务功能强,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融合综合体。到2025年,全市创建产业强镇6个。
专栏4 产业强镇创建工程 |
1.原州区彭堡镇清凉蔬菜产业强镇。建设清凉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6万亩,蔬菜交易平台2个,创建蔬菜采摘园5个,建立清凉蔬菜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开拓蔬菜外销窗口。 2.西吉县将台堡镇清凉蔬菜产业强镇。创建将台堡清凉蔬菜标准化示范园,种植清凉蔬菜5万亩,创建蔬菜采摘园3个,新建蔬菜交易平台2个,建立清凉蔬菜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开拓蔬菜外销窗口。建设将台堡镇红色基地,推进红色旅游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3.西吉县什字乡肉牛产业强镇。依托西吉县肉牛养殖基础,建设优质青贮玉米饲草基地5000亩;建立马沟,玉丰,北台,南台4个良种母牛繁育基地,发展良种繁殖母牛示范户200户,投放良种繁殖母牛2000头,肉牛饲养量达到5万头;建设优质牛肉屠宰加工厂1个(什字村),有机肥生产厂2个(山庄村和温唐村),贮冷库1个(马沟仓)。 4.隆德县杨河乡肉牛产业强镇。依托隆德县肉牛养殖基础,新建杨河红旗千头规模养殖园区1个,改造提升杨河牧业和宏博千头规模养殖园区2个,培育百头以上养殖场20家,50头以上养殖大户50户,20头以上大户100户,辐射带动全乡肉牛饲养量达到5万头。 5.泾源县泾河源镇肉牛产业强镇。依托泾源黄牛品牌和泾源县肉牛养殖基础,建设万吨饲草配送中心1处,培育肉牛专业示范村5个,养殖大户20户(50头以上),牛存栏量达到2万头以上;种植青贮玉米及优质牧草1.5万亩。 6.彭阳县红河镇清凉蔬菜产业强镇。创建红河镇清凉蔬菜标准化示范园,种植清凉蔬菜5万亩,创建蔬菜采摘园3个,新建蔬菜交易平台2个,建立清凉蔬菜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开拓蔬菜外销窗口。 |
第四节培育提升新型经营主体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工程,扶持一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与新型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的利益共同体。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服务小农户为目标,积极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公司为骨干,其他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规范提升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分别达到850家,2500家和100个。
第七章增强特色农业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禁违规占用耕地进行乱搭乱建,修庄打院,种植苗木,修建鱼塘等非农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到202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503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稳定在395万亩。以县区为单位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全市粮食功能区面积稳定在151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高度重视撂荒地问题,采取流转经营,代耕代种,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支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撂荒地发展粮食生产和特色产业,到“十四五”末全市撂荒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五统一”要求,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改良,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实现农田“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资金,确保高标准基本农田数量不少,用途不变。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达到340万亩。
(三)发展现代节水型农业。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提档升级,高效节水灌溉输水工程,实施推进区域内水库联蓄联调,配套完善高效节水灌溉设备设施,发展微灌,喷灌,滴灌等现代节水型农业。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规模,发展低耗水作物,推广抗旱节水农作物品种,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3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85。
专栏5 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
1.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改造提升高效节水灌溉15.61万亩,其中:原州区3.99万亩,西吉县4.37万亩,隆德县3.8万亩,泾源县3.4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80.82万亩,其中:原州区33.95万亩,西吉县15.91万亩,隆德县3.8万亩,泾源县2.48万亩,彭阳县24.68万亩。 2.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修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其中:原州区28万亩,西吉县85万亩,隆德县35万亩,泾源县10万亩,彭阳县42万亩。 |
(四)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坚持“科技兴农”战略,依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肉牛牦牛体系,国家马铃薯技术体系,国家高原蔬菜技术体系,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联合组建固原市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肉牛产业和马铃薯产业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和自治区农业重点实验室,开展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现代食品,农机装备,绿色生产,农业污染防治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整地,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引进培养一批农业领域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推行县乡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打通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
专栏6 科技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
1.产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引进一批科技型企业,形成一批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聚焦肉牛,中药材,菌草等固原特色产业,引导支持建设3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企业孵化等创新创业活动。推进宁夏固原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组建宁夏六盘山区小杂粮产业研究院,支持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 3.产学研融合发展工程。聚焦肉牛,清凉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建设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10家。 4.重点产业人才集聚行动。实施产业人才发展行动计划,建设10个产业人才团队,培养50名以上产业领军人才,100名以上产业骨干人才和8万名以上农村实用人才,建成西北地区特色产业科技人才聚集创业洼地。 |
(五)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行动,坚持农机农艺融合,推进高效种养业全程机械化,推进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玉米,马铃薯重点解决机械化种植和收获两大环节;加快研发推广蔬菜,饲草等特色农作物农机装备,重点突破瓜菜种植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瓶颈;提升养殖机械化水平,支持自动饲喂,机械清粪,环境控制,卫生防疫,污染处理等现代化养殖设备;培育壮大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发挥农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引擎作用。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
专栏7 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 |
1.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行动。聚焦小麦,马铃薯,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加强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耕种收模式。 2.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行动。加强农业,农机,园艺多领域联合攻关,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技术融合。果蔬产业重点推进温室育苗,秧苗移栽,田园管理,产品收获,清洗分级,包装,保鲜储藏和运输机械化;畜牧业重点推进饲料收获,养殖,畜禽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农产品初加工业重点推进节能干燥,农产品检测分级及包装等关键环节机械化。 3.绿色高端现代农机行动。优先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精量播种,精准施药,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畜禽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装备,技术的推广力度。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设,创建一批高端农机装备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区。 4.智慧农机提升行动。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无人驾驶机械,农业机器人及智慧农业相关装备,加快农业机械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搭建全市统一的智能农机大数据平台,建设一批农机信息化示范园区。 |
第二节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一)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利用,持续开展秸秆禁烧行动,到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推广可降解地膜示范应用,健全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体系,到2025年全市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有偿分类回收试点,引导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贮存,运输,处置工作,到2025年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5%以上;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污水肥料化利用等资源化利用模式,到2025年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二)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行种肥同播,机械深施,精准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新技术,扩大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范围,引导农民施用高效缓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到2025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5%以上;严格落实农药生产准入,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替代计划,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农业生产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
(三)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广“鱼菜共生”“草畜平衡”生态种养技术新模式,加快构建种植业—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肥还田,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种植业,微生物—鱼—菜等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到2025年,全市特色农业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0万亩。
专栏8 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工程 |
1.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行动。依托“1+4”特色产业,优势产区,生态高效农业基地,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开展种养结合,鱼菜共生,秸秆还田,粪污利用,清洁能源等绿色生态循环的农业可持续综合技术模式集成,打造现代农业多级循环体系,创建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 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聚焦畜禽粪污,病死畜禽,作物秸秆,废旧残膜和废弃农药包装物五类农业废弃物,以回收利用,就地消纳,能量循环,无害化处理为主线,采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方式,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 3.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计划。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普及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实现化肥施用量零增长。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努力实现农药施用量零增长。 4.优先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因地制宜推广覆膜保墒,集雨节灌,喷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以滴灌,喷灌,管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万亩,推广以春秋覆膜和全膜覆盖为主的覆膜保墒集水补灌旱作农业技术10万亩,建设高效节水示范基地面积1万亩。 |
第三节 打好种业翻身仗
(一)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发掘一批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市级种质资源库(圃,场,区),提纯复壮一批地方特色品种,保持地方品种优良特性。强化现有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深度评价和开发利用,遴选优异育种材料。建设种质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信息反馈,利益分享,分类管理等机制,积极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个人依法依规开展种质资源共享,促进高效利用与专项开发。
(二)提升种业育种创新能力。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引育结合”方针,开展核心种源关键技术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自主培育一批突破性品种。支持科研院校开展农作物育种理论,种质资源优异基因挖掘,育种材料与技术创新等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鼓励种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新品种选育,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联合攻关机制。培养育种专业人才队伍,强化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品种审定和登记工作,严厉打击假劣及套牌侵权行为,提升育种创新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推进商业化育种步伐,培育商业化育种主体,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育种实验室和育种研发中心,加快构建以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重点开展肉牛,马铃薯等新品种培育。大力实施良种选育推广行动,搭建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平台,打造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5个。
(四)建设现代化制(繁)种基地。优化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加强繁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西吉马铃薯种薯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原州区专用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完善原种选育,良种扩繁,商品种生产的配套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优先开展农作物制种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保护制种基地,确保种子生产长期稳定。
第四节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依法实施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建立农药,兽用处方药等投入品经营购销台账。定期不定期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推动农资监管信息与行业管理信息全面对接。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和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制度,严格执行兽用处方药和休药期规定。
(二)推行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管理。实施智慧农安监管信息服务工程,以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为基础,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单元,创建集农业投入品监管,诚信体系管理,执法装置配套等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试点,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认证等核心业务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应用。
(三)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农产品生产者名录,推广“合格证+追溯”,“合格证+检贴联动”等模式,加强合格证开具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检,确保全市90%以上规模以上生产主体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
(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健全全市农产品监管名录,建立固定监测点,实施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固定监测制度。强化日常巡查检查,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扎实开展监督抽查,专项抽检,飞行检查,强化跨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专栏9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
1.农业生产标准提升行动。对标国际和国家农产品生产先进技术标准,加快制定马铃薯,清凉蔬菜,肉牛等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规程,构建覆盖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标准体系。 2.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治机制,将信用评价结果与政策支持,财政扶持,分类监管措施等挂钩。 3.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五项制度,建立“全面开放,覆盖全市,共享共用,通查通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对接自治区和国家重要农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装备条件和追溯点建设,引导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健全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到2025年,建设追溯点100个,全市6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规模以上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定全市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形成以市为基础,县乡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改进监测方法,扩大监测范围,强化监测结果通报与应用。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综合执法的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移送机制和重大案件督察督办制度,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奖励办法。 |
第五节 培育提升农产品品牌
(一)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创建一批绿色优质标准化原料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及全产业链综合体,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开展“二品一标”认证,擦亮“六盘山”系列生态农产品金字招牌,集中打造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认知度高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挖掘一批具有红色旅游和传统工艺的“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品牌,全面构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创新品牌”一体化推介格局。到2025年,全市认证“二品一标”农产品数量80个,新培育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5个,巩固提升“六盘山”农产品品牌10个,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8%。
(二)创新品牌宣传推介。挖掘农产品品牌文化内涵,注重产品包装形象设计,规范产品包装标识,促进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增值。坚持办好中国苜蓿发展大会,固原清凉蔬菜节,农民丰收节等农业展会,积极组织参加中阿博览会和国家,自治区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向社会集中推介发布优质品牌农产品,打响“六盘山”名片。支持品牌主体到市内外重点城市开设品牌农产品专营店,设立品牌营销专区,在车站,机场,交通要道等重要节点设置户外广告牌或电子宣传牌。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品牌,加强与淘宝,天猫,京东和“乡味宁夏”公众号等知名电商平台密切合作,创新固原农产品特色馆,专销馆等活动,创新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经销方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互促。构筑农产品宣传网络,支持“六盘山”农产品品牌在中央电视台,宁夏电视台,固原电视台,宁夏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推介。
(三)加强品牌保护监管。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将认定的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品牌价值的农产品品牌纳入固原市知名品牌目录。完善品牌认证登记保护,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证后监管,对认定的品牌农产品实行动态管理,构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建立农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切实保护农产品品牌形象。
第六节加大目标市场开拓
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拓展六盘山特色农产品外销窗口,加盟全国性知名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加快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以“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
(一)建设肉牛产品营销体系。建立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推介“三统一”的固原黄牛宣传推介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立产品体验中心,采取线上线下,直销窗口,专营店,e点到家,农超对接等营销方式,建立订单生产,冷链配送,定向销售的供销关系,稳定大众市场,开拓高端市场,提高固原黄牛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到2025年,新建固原黄牛肉旗舰店10家,牛肉产品体验店200家,线下营网点270个,全网营销网店5个。
(二)建设马铃薯产品营销体系。立足宁夏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西安欣桥农产品批发市场,兰州七里河农产品批发市场,辐射拓展北京新发地,江南市场,河南新郑,深圳南山等国内大型批发市场,发展“互联网+”电商销售模式,衔接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在电商平台设立农产品专区30个,在国内主要城市新建马铃薯产品营销专柜10个,区内设立营销专柜30个,实现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普供特供相互补充。
(三)建设清凉蔬菜营销体系。改造提升固原市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及五县(区)专业批发市场6个,建成综合性电子商务信息平台1处;新建田间交易市场20个,发展市内蔬菜直销店50个;在银川四季鲜,西安欣桥,兰州七里河和南方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展销馆,在区内各市,县(区)大型超市设立营销专柜,在广州,深圳等设立供港蔬菜专供点,新建蔬菜直销窗口20个;在北上广等大中城市和阿拉伯,东南亚等国际高端市场,新建蔬菜外销窗口20个。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各部门(单位)要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市产业振兴工作专班全面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统筹指导和督导考核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年度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要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主动认领任务,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完善投入保障
健全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动农村金融由“特惠”向“普惠”转变,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范围,实现所有农户贷款,村级金融服务,贷款主体“三个全覆盖”。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业项目建设运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风险补偿等措施,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特色农业发展。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允许耕地用于农业设施建设,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直接用于特色农业发展。
第三节强化项目支持
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的理念,积极对接国家和自治区规划及重点投向,谋划储备和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特色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先予以土地等要素保障。建立年度重点项目滚动实施机制,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滚动发展态势。完善部门互动,上下联动的重大项目协调服务体系,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资金安排,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要求。创新项目投融资机制,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支持政策体系。
第四节强化人才支撑
开展农民素质提升行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农村“两个带头人”能力提升工程和现代青年创新创业培养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创新合作,柔性引进国家肉牛牦牛,牧草,马铃薯,高原蔬菜,蜂产业等技术体系,引进和培养一批产业领军人才,技术骨干人才。开展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乡村贤能报效乡梓和达商企业家支援乡村行动,引导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助力特色农业发展。
第五节健全考核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考核监督和激励约束,将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年度效能目标管理考核,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本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确保质量和效果。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固原市“十四五”特色农业重点项目谋划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 性质 | 建设 地点 | 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 建设起 止年限 | 总投资 (万元) |
一,草畜产业集约化项目(7个) | ||||||
1 | 固原市30万亩优质苜蓿示范项目 | 新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通过“种,管,收,贮,用”等,实现草畜平衡,新建苜蓿制种基地1000亩,5年新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20万亩。 | 2021 -2025 | 13000 |
2 | 固原市80万亩青贮玉米种植项目 | 新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粮改饲”推广青贮玉米种植80万亩/年,调制全株玉m青贮280万吨/年。(280万吨*460元/吨) | 2021 -2025 | 120000 |
3 | 六盘山100万头肉牛产业集群项目 | 续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焦肉牛产业优质,绿色,高效,节约的发展要求,依托融侨,山东水发等龙头加工企业,新建肉牛屠宰车间3000㎡,加工车间3200㎡,冷藏库面积3000㎡,检疫室及牛肉检测室200㎡,待宰圈舍1600㎡,隔离及急宰间各200㎡,污水处理池4000m3。打造“固原黄牛”品牌,建立高标准产品旗舰店,开展线上线下营销。 | 2020 -2025 | 15000 |
4 | 肉牛改良示范区建设项目 | 续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引进西门塔尔肉牛冻精200万支,黑安格斯肉牛冻精20万支,红安格斯肉牛冻精10万支,提升黄牛冷配改良点150个,繁育犊牛100万头。 | 2020 -2025 | 20000 |
5 | 固原市饲草基地综合利用项目 | 新建 | 西吉县 | 建设紫花苜蓿种植示范基地,玉米青贮和秸秆黄贮设施,全封闭饲草仓储场及10万吨草饼,草颗粒,草粉,草块加工生产线和1万吨牛,羊,鸡饲料精深加工生产线。 | 2021 -2025 | 11500 |
6 | 国家肉牛繁育中心项目 | 新建 | 原州区 | 新建国家肉牛良种繁育中心,牛冻精储藏室,建立母牛胚胎移植实验室,购置液氮运输车辆2辆,聘请国家肉牛改良专家。 | 2021 -2025 | 10000 |
7 | 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示范区建设项目 | 续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建设紫花苜蓿制种基地10000亩,创建紫花苜蓿高产示范30万亩,种植全株青贮玉米种植650万亩(含复种),调制全株玉m青贮2600万吨,新建粪污集中处理中转站500个。 | 2020 -2025 | 120000 |
二,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项目(4个) | ||||||
8 | 固原市100万亩马铃薯提质增效项目 | 新建 | 四县 一区 | 种植优质,专用,高产,高效马铃薯100万亩,建设种薯贮藏窖,推广马铃薯覆膜保墒栽培技术等,总产量达到240万吨,加工优质淀粉20万吨,主食化生产40万吨。 | 2021 -2025 | 180000 |
9 | 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提升项目 | 续建 | 原州区 西吉县 | 以主食化和淀粉加工型种薯为重点,年繁育原原种1.2亿粒,建设原种基地2万亩,一级种种薯基地20万亩,建设万亩标准化种薯示范基地10个,一级种薯推广示范村200个(每个村面积不小于1000亩),新建万吨以上标准种薯贮藏窖5座。以全粉型和早(晚)熟菜用型种薯为重点,年繁育1.2亿粒,建设原种基地2万亩,一级种薯基地24万亩,建设万亩标准化种薯基地10个,一级种薯推广示范村200个(每个村面积不小于1000亩),新建万吨以上标准种薯贮藏窖5座。 | 2020 -2025 | 14000 |
10 | 马铃薯主食化开发品种研发项目 | 续建 | 西吉县 | 引进马铃薯主食化品种,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1万亩,专用薯条,薯片,马铃薯面包生产加工,引进主食化生产设备1套,建设改造提升马铃薯主食化品种研发,检测中心等。 | 2020 -2025 | 20000 |
11 | 六盘山优质马铃薯基地项目 | 新建 | 原州区 | 依托雪川农业(宁夏)有限公司,在原州区建设集马铃薯种薯繁育,优质品种种植推广,深加工,研发和销售于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建设年产80万吨马铃薯原料基地及40万吨马铃薯深加工项目。 | 2021 -2025 | 30000 |
三,高品质清凉蔬菜产业标椎化项目(4个) | ||||||
12 | 固原市5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项目 | 续建 | 原州区 西吉县 隆德县 彭阳县 | 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清凉蔬菜面积稳定在50万亩,其中优势新品种30万亩,建设蔬菜休闲农业示范园等,产量达到220万吨。 | 2020 -2025 | 100000 |
13 | 固原市有机清凉蔬菜直供基地项目 | 新建 | 原州区 西吉县 隆德县 彭阳县 | 在现有清凉蔬菜基础上,选育适合冷凉气候环境种植的优质品种,与大湾区企业共建专供基地包括种植,净菜加工;基地的托管合资共建,建设现代化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及有机蔬菜食品生产基地5万亩,规划厂区3万㎡,建设5万吨级冷藏库,年产有机蔬菜食品4万吨,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和集散地。 | 2021 -2025 | 100000 |
14 | 山东水发清凉蔬菜脱水保鲜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 续建 | 西吉县 | 水发(宁夏)食品有限公司在西吉县将台堡镇牟荣村,项目占地面积192亩,新建蔬菜深加工厂1座,冷链物流集配中心1座,建设规模2.8万㎡,建成达产后可年加工鲜菜11万吨。 | 2020 -2023 | 30000 |
15 | 固原市清凉蔬菜标准化精深加工项目 | 新建 | 西吉县 | 在西吉建设万吨脱水蔬菜加工生产线3条,万吨番茄深加工生产线1条,万吨胡萝卜汁和万吨芹菜汁饮料加工生产线各1条,2500吨配方蔬菜生产线2条。 | 2021 -2022 | 48300 |
四,特色种养示范化项目(5个) | ||||||
16 | 固原中蜂标准化示范蜂场建设项目 | 新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培育标准化示范蜂场100个,新发展蜂蜜加工包装合作社10家,新增中蜂5万群,每年培训蜂农200人次以上,创建“六盘山蜂蜜”品牌。 | 2021 -2025 | 40000 |
17 | 固原市小杂粮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 新建 | 原州区 西吉县 隆德县 彭阳县 | 建设优质杂粮面积45万亩,其中优质谷子35万亩,荞麦,糜子,莜麦,豆子,蚕豆等共10万亩。 | 2021 -2023 | 25000 |
18 | 固原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 续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发展标准化肉羊示范场(园区)50个,饲养量稳定在240万只,发展朝那鸡,月子鸡等家禽480万只,梅花鹿,肉兔等10万只。 | 2020 -2025 | 30000 |
19 | 宁夏凤集集团500万只高品质蛋鸡示范园建设项目 | 新建 | 原州区 | 建设30栋蛋鸡养殖现代化钢架鸡舍,建设6栋蛋鸡雏鸡厂,建设综合办公楼1幢,1个大型饲料生产厂,养殖500万只高产蛋鸡,进行300万只雏鸡孵化。 | 2022 -2023 | 35000 |
20 | 固原市特色农业接二连三示范项目 | 新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结合流域特色种养业特点,建设特色种养,加工,产品研发,销售示范项目各1个,带动三产融合发展。 | 2021 -2025 | 40000 |
五,产业强镇建设项目(6个) | ||||||
21 | 固原市肉牛产业强镇建设项目 | 新建 | 西吉县 隆德县 泾源县 | 建设西吉县什字乡,隆德县杨河乡和泾源县泾河源镇3个肉牛产业强镇,建设优质牛肉屠宰加工厂1个,有机肥生产厂2个,万吨饲草配送中心1处,培育50头以上养殖大户100家,肉牛饲养量达到12万头。 | 2021 -2025 | 10000 |
22 | 固原市清凉蔬菜产业强镇建设项目 | 新建 | 原州区 西吉县 彭阳县 | 建设原州区彭堡镇,西吉县将台堡镇和彭阳县红河镇3个清凉蔬菜产业强镇,种植清凉蔬菜12万亩,创建蔬菜采摘园10个,新建蔬菜交易平台4个,建立清凉蔬菜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开拓蔬菜外销窗口。 | 2021 -2025 | 30000 |
六,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6个) | ||||||
23 | 固原国家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 | 新建 续建 | 原州区 | 巩固提升固原国家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发展成果,新建蔬菜,肉牛,小杂粮等产业为主的示范园区,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聘请国家级产业学科带头人指导创建。 | 2021- 2025 | 50000 |
24 | 原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 新建 | 原州区 | 发展以草畜产业,清凉蔬菜,马铃薯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种植高产优质苜蓿10万亩,青贮玉米26万亩,肉牛规模养殖园区5个,屠宰加工2个。 | 2021 -2025 | 10000 |
25 | 西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 新建 | 西吉县 | 发展以草畜,马铃薯,清凉蔬菜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种植高产优质苜蓿15万亩,青贮玉米30万亩,马铃薯50万亩,肉牛规模养殖园区6个,屠宰加工1个。 | 2021 -2025 | 10000 |
26 | 隆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 新建 | 隆德县 | 发展以草畜,中药材,清凉蔬菜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种植高产优质苜蓿5万亩,青贮玉米15万亩,中药材12万亩,肉牛规模养殖园区2个,屠宰加工1个。 | 2021 -2025 | 10000 |
27 | 泾源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 新建 | 泾源县 | 发展以草畜产业,蜂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种植高产优质苜蓿3万亩,青贮玉米10万亩,肉牛规模养殖园区5个,屠宰加工1个。 | 2021 -2025 | 10000 |
28 | 彭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 新建 | 彭阳县 | 发展以草畜,清凉蔬菜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种植高产优质苜蓿20万亩,青贮玉米20万亩,肉牛规模养殖园区3个,屠宰加工1个。 | 2021 -2025 | 10000 |
七,特色农业综合建设项目(8个) | ||||||
29 | 品牌及营销网络培育项目 | 新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培育固原黄牛等区域公用品牌;改造提升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建立牛肉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1套;产品体验店12个;外销窗口30个;电商销售网点75个;营销网点135个;农超对接18个。 | 2021 -2025 | 17695 |
30 |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 新建 | 固原市及 四县一区 | 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511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40万亩,水浇地达到1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率分别达到68%,63%和80%。 | 2021 -2025 | 300000 |
31 |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 新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全市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40家,2500家和800家,新建“菜篮子”连锁超市12家,蔬菜外销窗口6个,加盟全国知名农产品批发市场10家,新培育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5个,巩固提升“六盘山”农产品品牌10个,新培育电商企业50家,电商示范村50个,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亿元。 | 2021 -2025 | 50000 |
32 | 利益联结机制 | 新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组建利益联合体3家,培育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30家. | 2021 -2025 | 1050 |
33 | 绿色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 | 新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建设绿色产品标准化基地120万亩,其中马铃薯60万亩,清凉蔬菜30万亩,小杂粮30万亩;每年建设淀粉加工型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万亩,优质菜用型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创建整乡推进万亩抗旱增产示范标准化基地10个,重点推广机械化,脱毒良种,统防统治,有机肥应用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应用。将西吉县打造成优质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 2021 -2025 | 100000 |
34 | 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项目 | 新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依托国家经济开发区,各县(区)工业园区,引进10家龙头企业进行绿色食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 | 2021 -2025 | 100000 |
35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项目 | 新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建设五星级休闲农业10家,四星级休闲农业20家,三星级休闲农业200家,改进提升休闲观光,康养,采摘的体验,民宿等基础设施。 | 2021 -2025 | 50000 |
36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新建 续建 | 四县 一区 | 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 | 2021 ???? - 2025 | 260000 |
37 | 固原市特色农业数字化建设项目 | 新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建设乡村农业物联网示范区,敷设光纤光缆30万m左右,末端电源采集线缆5万m;实施安装终端设备(10万个左右)及辅助立杆1万个,安装智能终端15万个左右,各类感测摄像头10万余个,区块链电子溯源秤1.5万余个,电子曲面屏40㎡;建设农业大数据分析和精准服务数据中台;搭建基于5G强现实应用场景下的专家智库线上服务平台;建设基于数据挖掘的产销对接线上服务平台;建设基于电子溯源磅秤的产品区块链可追溯平台。 | 2023 -2025 | 10200 |
38 | 固原区块链建设项目 | 新建 | 固原市及四县一区 | 特色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基于电子溯源磅秤的产品区块链可追溯平台,主要包括水果蔬菜产品溯源,肉产品溯源,中药材溯源,蜂蜜溯源等。 | 2022 ????- 2025 | 13400 |
资金合计 | ??????????2044145万元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龙8vip官网登录????承办:龙8vip官网登录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电子政务中心
电话:(0954)2088900 电子信箱:gysdzzw@126.com
宁ICP备05001237号????网站标识码:6404000021????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6号